我院大学生创新基地建设的基本思路是:以学生为中心,以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核心,以培养高素质、复合型人才为宗旨,以不断孵化创新人才、创新作品、创新思想等创新教育成果为目标,努力建设一个可以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、基本科研技能及知识综合应用能力等多层次训练的创新实践基地。
(一)做好基地建设的指导教师选拔。整合我院师资力量,特别是要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作用,由科研水平高的教师组成创新基地的指导小组,这些教师应具有政治素养好、教学科研经验丰富、专业水平高、奉献意识强等素质。
(二)规范创新基地建设的管理。
1.专人管理,开放基地。创新基地以学生自主管理为主,教师监督考核为辅,基地实行对全院学生开放,通过制定实施计划、建章立制、招员纳新、建设网页、发布研究课题和成果来保证创新基地活动的正常开展。
2.实行导师指导、研究生辅导、高年级学生带低年级学生,学生自主实践相结合的方式,开放式运行管理。基地团队研究项目中,一般学生3—5人为一组,由相关的指导教师进行指导,同时结合研究生助研制度,高年级学生带低年级学生制度,协助老师指导学生实践活动。要在时间空间、实践内容、实验资源、实践指导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开放式管理,努力提升管理效率和水平。
3.基地主管部门管理及维护。基地成员定期向领导小组汇报工作进展情况,同时领导小组还要每学期对基地成员进行全面考核评估,对于研究进展顺利,成效显著的课题给予重点支持,对于科研中的出现问题,由领导小组成员或专业教师给予支持帮助,但对于无法完成的项目学院有权终止。
4.基地经费来源。学校相关部门给予的基地建设费用,每年校团委大学生科研支助经费以及院系每年对大学生科研的投入。随着基地的建设和规模的扩大,加强与企业横向合作,争取吸纳外部资金。
(三)创新基地建设的管理模式。
创新基地将分为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和设计竞赛两种模式。
1.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管理模式。在指导的过程中,要贯彻“受之以鱼,莫若授之以渔”的教育理念,结合大学生科研训练,采用团队项目、个人项目、学生自拟课题相结合的方法,注重基础、强化实践、提高素质。
首先,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。在科技创新活动中,开始由教师出一些基本课题,启发学生对基本课题进行补充,继而鼓励学生去观察生活,自己找课题和积极申报学院学生科研课题、校团委大学生科研立项课题。其次,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。从方案的设计到实现是一个重要的实践过程。第三,培养大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。要求学生能够自己进行文献查阅、方案设计、实验研究、数据处理、研究报告、撰写论文等工作。
2.设计竞赛管理模式。创新基地要以参加各级各种竞赛为契机,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、合作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;提高学生针对实际问题进行设计制作的能力,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。通过基地的竞赛培训,逐步探索出一套有效的竞赛类活动管理模式。竞赛一般是按照自愿报名与首轮筛选——基础理论与实践培训——二次筛选与赛前针对性培训——竞赛的过程来进行的。第一是自愿报名与首轮筛选。鼓励学生重在参与,珍惜机会,自愿报名。进行首轮的筛选,主要以笔试、面试以及实验操作的形式进行。第二是基础理论与实践培训。筛选之后剩下的人,参加基础理论与实践培训,培训后再进行综合的实践训练。在综合实践培训过程中,由教师根据竞赛的要求,启发性地讲解竞赛设计的要点,使学生明确目标、掌握方法、理解要领。通过学生的自主设计和积极参与,充分发挥学生创新潜能。第三是二次筛选与赛前针对性培训。经培训之后,要对培训过的学生进行知识面、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等方面考核,选拔出优秀学生准备参加竞赛。聘请教学科研经验丰富的教师,组成不同方向的指导小组。这些方向不仅仅局限于专业类,很多都是跨学科的,学生3—5人为一组,根据自己的情况与兴趣爱好自由选择,从而达到既可以合理分工,又通过彼此的合作,使设计效果达到了最佳的程度,培养学生团体合作的精神和意识,锻炼团体合作的能力。各组的指导教师拟定一些有针对性的课题,只给出课题的设计要求和建议性的大致方案,具体的设计和实施则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、教师的答疑和学生自己的实践来完成。第四是参与竞赛。经过选拔、培训和指导,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竞赛,力争取得好成绩,使学生得锻炼,素质得提升。
(四)创新基地成果
基地建成后应形成比、赶、超的良好科研氛围,并取得阶段性科研效果,发表核心期刊文章5篇以上/年,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获奖2人次以上/年,创业计划大赛获奖2人次以上/年。